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手机号码,快捷登录

手机号码,快捷登录

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

已有 8791 人浏览分享

开启左侧

杜方庆:蒋家坪新桥大队老碾坊,无电时代的米面油加工厂

[复制链接]
8791 0
新桥老碾坊
(作者:杜方庆)
  六十年代,在乡下农村既无电,也无公路,更不知打米机,压油为何物。人要生存,离不开吃,如何把稻谷变成大米,油菜籽菜成油,千百年来,先辈们用智慧想出了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,花样百出,土洋结合,制造出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各种设备,来实现打米、榨油。老碾坊便应运而生,利用耕牛或水作为动力来实现打米、榨油。
001.jpg
对码(土家族人的叫法)
  土法制米,我们小时就经历过,深山老林中,高山峡峪上,交通走路不便的,离老碾坊距离又远的,或家中只有少量稻谷,无法去碾坊碾米的(稻谷少了放碾坊石槽里会把稻谷辗成粉),首先用石磨半口量送进稻谷(也有用模板夹土做到什磨),用石磨先把稻谷去壳,然后用工具把米和谷壳分开,把粗糙的米(其中也有少量的米去壳的稻谷),放入一种校对马石槽中(土家人叫对码,我不知学名叫什么),所谓对码就是用于大石头通过岩匠把石头中间挖空,圆形,上大下小,然后用一长木头,在木头的一头安一木桩,木桩头上包有铁皮(也有未包铁皮的),然后在长木头的三分之二处,立一柱,把长木放在立柱的中间,三分之二的一头在前,三分之一的木头在后,用脚踩木头,踩一下,前面的木头就升上来了,脚一松,前面的木头就下来了,也就是利用木头往下的冲力,用木头在石槽内把粗糙的米冲熟去壳,反复地用脚踩,到粗糙的米变成熟米没有壳了为止。
002.jpg
磨子
  土法制油。当时正为生产队大集体,所有粮食、石油由生产队按每户的工分来分配,一般每户每年可分到十多斤菜油,而我家只有母亲一人出工(父在外地工作),每年到生产队只可分配到不到十斤油,也就是一个月不到一斤油,约平均每四天炒菜只有一两油用,平时炒菜基本没油放,放油了菜里也看不到一滴油星子。记得小时候,我们住的大屋场里有一户人家,为了表示自家炒菜时放了猪油,每次吃完饭后,就出来站在别家门前,自言自语的讲,俺屋里炒的菜真香,放的猪油,别人出来一看,他嘴上油光光的,多次听他讲后,我就问他家小孩(比我小几岁),你屋里生活好,炒菜用猪油炒的,他家小孩就讲“不是的,没猪油,是我爸吃完饭时,用过年时留下的一小块猪皮,在嘴巴上擦的油”。
003.jpg
  儿时没油吃,母亲就安排我周日和放学后的时间,上山到茶树下捡茶籽,捡到茶子后,因茶籽量少,又不可能去石磨坊 榨油,就用土方法制油,首先把茶籽放到对码中冲烂,然后弄回家,烧开水放在水上面,用一东西放水上把茶籽颗粒蒸一会,蒸好后取出,然后把它放在锅里水中,烧大火把水和茶籽颗粒升温,水开时上面就浮出油了,油中也有一些水泡,这时用炒菜用的铁锅铲把开水上面的油,一锅铲一锅铲的弄出来,直到锅中没油了。然后把铁锅中的水弄出,放入油中含有水分和杂质的油,用大火再制炼,土法制油就完成了,捡的茶籽多,一次可提炼一二斤油,捡的茶籽少,就只有几两菜油,土法炼油,我儿时经常干。
004.jpg
  我们新桥大队在蒋家坪下方的老窑货厂下面靠河边,有一老碾坊,在当时很出名,即可碾米又可榨油,并且是用水作为动力,老碾坊的主人叫杜慎(杜修春父亲),全家人住在老碾坊的,打油匠叫王友松(王昌峰父亲),本村株木垭水库湾人。碾坊是木楼房,有四大间加一个偏房屋,靠河边的一半是悬在河上面的,用木板作地面,另一半是实地地面,靠河边的屋上方屋地面下面用石头砌的象石拱桥一样,下面是空的,靠水面有一木制的大圆转盘,在转盘的中间立有一根木柱,木柱的一头通过石拱桥留的一个孔,木柱从孔中伸到碾坊的地面上在屋下石拱桥下的大转盘上方,离碾坊约一百多米远的河中,用河中鹅卵石拦筑大坝,再沿大坝下方靠岸边开一水沟,把水引入到碾坊下面大转盘上去,利用水的落着和水的冲力,把大转盘冲动,使大转盘转动起来。
005.jpg
  进水下方修建一个大的转动圆盘,这转动圆盘一般是用防水腐功能较强的枫香树木料做成。圆盘转卷中间用双层叶片固定,圆盘最中间处插一根大木头柱子,直通碾房上面。通向碾房上面的木头顶端凿孔连上一根大横木,再用一块坚硬厚实的木料凿孔连牢大横木,把凿孔的大石圆盘连接在小横木与大横木的中间,在连接石圆盘的木料上涂上桐油,防止圆盘转动时木料受到摩擦过早损毁。建造工序完成后,便可以碾谷子加工成大米了。碾米的操作也很简单,先把一担谷子(150斤左右)沿着圆形的石槽均匀倒好,然后从碾房侧门走下几级石坎,双手把水闸门向上拉出后,一股大洪流便“轰”的一声顺着闸门口冲击而下,撞在碾房下面的大木转盘的叶片上,转盘叶片受到水力推动快速运转,通过转盘中间大木柱的旋转带动碾房上面的横木,然后快速推动碾盘沿石槽里的谷子成圆周运动方向反复碾压。碾成颗粒饱满的大米。
006.jpg
  碾压稻谷打米时,就把稻谷放进外围宽大些的碾槽内,用石头做的大些的碾盘来反复转动,碾压在稻谷上,去壳壳成糠,米成熟时为止。
  辗坊下面有两个一大一小大转盘,靠水冲转动作为动力,大转盘专为碾米,碾茶籽油用,小转盘专为磨粉用,磨粉是用一大石磨子,比农夫家中的石磨子大几倍。专为磨小麦粉、玉米粉,到六十年代时又买有设备,可以用小麦粉出面条了。
007.jpg
  木榨油工艺包括把茶籽炒熟、碾粉、熏蒸、箍饼、码饼、打榨等十几道工序,木榨油工序工艺繁杂,工时成本高,劳动强度大,而且出油率低于机榨,但木榨油地道、味正、醇香,深受百姓青睐。首先把碾槽内的辗压成粉末状的茶籽放在锅内蒸熟,接下来把蒸熟的茶籽粉末到特定的铁园模子里,用稻草包住,做成油饼,再把油饼放入木榨,用吊在屋中的撞杆撞击木块挤压出油,榨油工们手抓撞杆,往后一跑,然后把撞杆往前送,要快用力,对准木榨上的木楔,木楔头上包有铁皮,撞杆头上安有一铁锤铊,随着打油工的一声喊“嘿吼”,撞杆便会准确无误地撞上木楔铁头上,碰的一声,木楔便打进去了,因木楔一头大一头小,撞击的这头大些,每撞击一次便把油饼挤压一次,越挤越紧,菜油就从木榨上留下来了。打油时,油匠打油的动作非常好看,动作五花八门,象练武功的人口中有唱有喊,非常好听。儿时到了老榨坊,就坐在旁边看打油,享受打油匠的动作和唱喊声。有时也有骑上转圈圈的石碾架子上,像小孩子坐在独轮车上由大人推着走一样,骑在石碾上转圈圈。  
008.jpg
  碾坊是一段难忘的历史记忆,它承载着古老而又厚重的历史,它的兴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,而我又有幸见证了它,在我童年中更是一个美丽的童话。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,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,电力和机械化的逐步走向现代化。碾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已完成了它古老的使命,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。但是,现在回想起来,碾坊兴盛的那段岁月,就像一部精彩的历史大剧,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,令我十分难忘。

上一篇:杜方庆:偷师学艺终成果,记录我在电力局工作的激情岁月
下一篇:杜方庆:八十年代礼尚往来习俗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36

关注

177

粉丝

13511

主题
热门资讯
网友晒图
  • 公众号

    微信公众号

  • 微信

    站长微信

Powered by Discuz! 在此致以诚挚谢意!

CopyRight © 2011-2024 wancili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