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手机号码,快捷登录

手机号码,快捷登录

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

已有 90 人浏览分享

开启左侧

知乎网友:大公司里,为什么往往都是技术合伙人先被踢出局?

[复制链接]
90 0
  你发现,公司内网的密码登不上了。一开始你还以为是键盘的Caps Lock键不小心按到了。试了三次,红色的提示框依然坚挺。你心里咯噔一下,但还是强装镇定,打开微信,想找行政小妹问问是不是系统又抽风了。结果,你看到了那个熟悉的群名,“公司核心决策群”,底下带着一行小字:“你已被群主移出群聊”。群主是你最好的兄弟,公司的CEO,那个去年还在你家客厅,喝着冰可乐,跟你一起畅想纳斯达克的哥们。那一瞬间,你感觉整个世界的声音都消失了。
  你不是被炒了。你是被“优化”了。在你亲手一行一行代码敲出来的公司里,像一个过期的变量一样,被清除了。
  操!
  这事儿最操蛋的地方在于,它几乎成了一个定律。一个创业公司,如果最后要踢掉一个合伙人,十有八九,是那个搞技术的。为什么?因为大多数技术合伙人,从一开始就掉进了一个自己亲手挖的、巨大无比的坑里。一个关于“价值”的认知陷阱。
image.jpg
  你以为你的价值,是你写的那几十万行代码,是那个稳定运行的系统,是那个牛逼的算法。你觉得这玩意儿是公司的地基,是发动机,是心脏。没毛病。在创业初期,这确实是。那时候,CEO,那个负责画饼的哥们,需要你。他需要一个能看得见、摸得着的东西,去跟投资人吹牛逼,去跟第一批种子用户展示。而你,就是那个把“牛逼”变成现实的人。你是他的魔术师。他负责在台前唾沫横飞地讲“我们将改变世界”,你负责在幕后不吃不睡地把那个世界的雏形给搭出来。你们是绝配。他需要你的“确定性”,来对冲他自己吹牛逼的“不确定性”。
  所以,在那个阶段,你感觉自己是神。熬夜改bug,你会觉得悲壮。服务器半夜宕机,你爬起来处理,你会觉得自己是拯救世界的英雄。CEO会在各种场合拍着你的肩膀说:“这是我们最牛逼的CTO,没有他,就没有我们公司的今天。”你信了。你觉得,你用技术,锁定了自己在这家公司的核心地位。就像一个铁匠,亲手打了一把独一无二的宝剑,你觉得这把剑永远属于你。
  但你忘了。铁匠铺,是属于那个到处吆喝“本店有宝剑”的掌柜的。当他的生意越来越好,他需要的就不再是你这一个铁匠,而是一个能批量生产宝剑的工厂。而你,连同你那把手工打造的、充满个人情怀的“宝剑”,就成了那个工厂要淘汰的、效率低下的手工作坊。
image.jpg
  这就是第一个,也是最致命的认知错误:你把“创造价值”的过程,等同于了“价值本身”。你觉得你通宵写的代码很值钱。但在CEO和投资人眼里,真正值钱的,是这些代码跑出来的“业务数据”。是日活,是增长,是流水。代码,只是实现这些数据的“成本”。而且是一次性的、沉没的成本。
  当公司跑到B轮、C轮,需要更规范、更强大的技术架构时,投资人会问CEO一个问题:“你们现在的技术团队,能支撑起未来十倍的用户增长吗?”CEO心里会打鼓。他看着你,那个还穿着三年前公司文化衫、头发有点油、还在纠结于某个模块是用A方案还是B方案更好的你。他知道你很牛逼,但你的牛逼,是“手工作坊”式的牛逼。而他现在需要一个“兵工厂厂长”。一个能带几百号人、懂管理、懂预算、能跟投资人汇报技术蓝图的“职业经理人”。他会去市场上找。一个阿里P9,或者腾讯T4。这些人,可能单挑写代码不如你,但他们懂怎么组织军队,怎么打大仗。他们会带着自己成熟的团队、成熟的方案过来。然后,他们会看着你写的代码,皱着眉头说:“这代码……历史包袱太重了。我建议,底层重构。”
  看,多专业。“历史包袱”。四个字,就把你过去所有的功劳,定义成了一种负资产。那一刻,你在CEO眼里的价值,就从“公司基石”,变成了“发展阻碍”。能用钱解决的问题,就不是问题。而一个能被轻易替代的创始人,就是那个“钱能解决的问题”。你被“钱”解决了。
image.jpg
  但光是技术被替代,还不足以让你出局。真正让你滚蛋的,是权力的旁落。而权力的旁落,往往是从你放弃“说人话”开始的。
  创业公司,本质上就两件事:搞钱,搞人。搞钱,就是融资和赚钱。搞人,就是招人和管人。这两件事,都需要一种能力:讲故事。跟投资人讲一个增长的故事,钱就来了。跟候选人讲一个期权的故事,人就来了。跟团队讲一个改变世界的故事,大家就愿意996了。而技术合伙人,往往是那个最不会讲故事,甚至最不屑于讲故事的人。你觉得那些都是虚的。你觉得产品自己会说话。
  你跟CEO开会,他跟你谈“用户心智”,谈“商业闭环”,谈“生态化反”。你听得云里雾里,只想打断他:“别扯淡了,下个季度的服务器预算批不批?再不加机器,下个月用户一多就得崩。”你觉得你很实在,很专业。但在别人眼里,你这是“格局小”。你只关心你的服务器,你的代码。而CEO关心的是整个公司的“故事线”能不能继续讲下去。服务器崩了,可以花钱加。但故事讲崩了,公司就直接没了。
  渐渐地,你会发现,所有核心的会,你都插不上话。战略会,你在玩手机,因为他们谈的都是你听不懂的市场和渠道。预算会,你成了被审判的那个,因为技术部门永远是花钱最多的。人事会,你更是个摆设,因为你连自己团队里的人都认不全,更别提跟HRD去争论什么“人才梯队建设”了。
  你被隔离在“技术”这个孤岛上。你以为这是你的王国。其实这是CEO给你画的牢。他把所有跟“钱”和“人”相关的权力,都收走了。他会成立产品部,让产品经理来决定做什么功能。—— 这就夺走了你的“产品定义权”。他会成立项目部,让项目经理来给你排期。—— 这就夺走了你的“开发管理权”。他会提拔一个懂事的架构师,让他直接向自己汇报。—— 这就架空了你的“技术决策权”。
  你手里的权力,被一点点地、用一种看起来非常“专业”和“规范”的方式,给稀释掉了。直到最后,你发现你这个CTO,只剩下两件事能干:面试个别高级工程师,以及,在代码Review的时候,提一些不痛不痒的建议。你成了一个吉祥物。一个象征着公司“技术基因”的活化石。等到连这个象征意义都不再需要的时候,就是你滚蛋的时候。你以为你是合伙人,其实你从头到尾,都只是一个高级点的“外包团队负责人”。你交付了第一个版本的产品,你的外包合同,就到期了。
image.jpg
  说到这,你可能觉得很委屈,很不公。觉得那个画饼的CEO是个王八蛋,投资人是吸血鬼。骂他们没问题。但光骂,解决不了问题。这事儿的本质,不是人品问题,是结构问题。是一个技术人,在一个商业组织里,如何持续证明自己“不可替代性”的问题。
  如果你不想被踢出局,你得从第一天起,就别把自己当成一个“写代码的”。你要当一个“用技术解决商业问题”的人。这两者有天壤之别。前者,关心的是“怎么实现”。后者,关心的是“为什么实现”和“实现了能带来什么”。
  举个例子。业务部门提个需求,要做个用户积分体系。一个“写代码的”CTO,会马上开始思考:数据库怎么设计?高并发怎么处理?用Redis还是用MQ?然后给出一个开发排期。而一个“用技术解决商业问题”的CTO,会先拉着业务负责人问一堆问题:“我们做这个积分体系,目的是什么?是想提高用户留存率,还是想刺激用户消费?”“如果是为了提高留存,那我们的核心抓手是什么?是签到,还是内容互动?”“这个积分,打算怎么消耗?是能抵钱,还是能换礼品?供应链搞定了吗?”“这个事儿,我们预期的ROI是多少?打算投入多少技术资源?能不能先做个MVP版本,跑通了再说?”
  你看,他问的每一个问题,都跟技术无关。但每一个问题,都关乎这个需求的“商业价值”。当你开始像CEO一样思考商业问题时,你就不再只是一个执行者。你成了一个决策者。你在帮CEO分担思考的压力,你在帮他降低试错的成本。你不再只是一个“成本中心”的负责人。你成了一个“价值创造”的参与者。你的价值,就不再仅仅是那堆代码,而是你对业务的理解,你对产品的洞察,你用技术撬动商业增长的能力。这玩意儿,是那个阿里P9来了,也替代不了的。因为他对你这个行业的业务,没你懂。他需要花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来学习。而这个时间窗口,就是你建立自己护城河的黄金时期。
  不要只埋头在技术的战壕里,你要经常爬出来,看看整个战场的地图。你要去跟运营聊天,去跟销售跑客户,去泡在用户群里看他们怎么骂你的产品。你要用你的技术视角,去发现那些业务人员发现不了的机会。比如,你能不能通过数据分析,找到用户流失的关键节点,然后用技术手段去干预?比如,你能不能通过一个自动化工具,把销售从重复的体力劳动里解放出来,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搞定大客户?当你能做到这些的时候,你就不是一个“技术资源”。你是公司的“增长引擎”。谁会把自己的引擎给拆了换掉?
image.jpg
  当然,光懂业务还不够。你还得懂点“办公室政治”。我说的不是让你去拉帮结派,搞那些上不了台面的东西。我说的是,你要有意识地,去建立你的“权力基本盘”。
  最核心的一点:把“技术部”打造成公司的“人才高地”,而不是“资源黑洞”。什么意思?很多技术老大,都喜欢把自己的部门搞得针插不进,水泼不进。对外,永远是“没资源”、“排期满了”、“实现不了”。对内,搞技术崇拜,觉得业务部门的人都是傻逼。这种团队,看起来很有战斗力,很抱团。但实际上,你在公司管理层眼里,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。你把技术部,变成了CEO无法掌控的一个独立王国。他会感到恐惧。
  一个聪明的技术合伙人,会反着来。他会主动把技术部的牛人,“输送”到业务部门去。比如,让一个懂数据的工程师,去支持市场部,帮他们做精准投放的模型。让一个懂前端的工程师,去跟产品部坐在一起,快速实现各种A/B测试的原型。这么做,短期看,你损失了人手。但长期看,你收获了三样东西:
  1. 影响力:公司的每个核心业务,都有你的“自己人”。你对公司的渗透,不再局限于技术部。
  2. 信息:你会比CEO更早地知道,哪个业务要起飞,哪个业务要掉坑。因为你的人,就在一线。
  3. 好名声:所有业务部门都会觉得你这个技术老大“给力”、“懂配合”。当CEO动了想换掉你的念头时,他会发现,一半的总监都会站出来替你说话。
  这就是阳谋。你不是在搞山头,你是在“赋能”。你看,同样一件事,换个说法,就高级多了。
image.jpg
  除了安插自己人,你还要学会“向上管理”。定期、主动、用对方能听懂的语言,向CEO和董事会汇报你的工作。别等他来问你。你要主动去说。但说的内容,千万别是“我们上周重构了底层缓存,QPS提升了20%”。没人关心这个。你要这么说:“老板,上周我们搞了个技术优化,现在系统能多扛住一倍的用户同时在线抢购。这意味着,下一次搞大促活动,我们销售额的上限,能比上次高一倍。这事儿大概帮公司多赚了XX万。”或者:“我们通过技术手段,把用户图片的加载速度提升了30%。根据之前的数据模型,这预计能让我们的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增加5%,对应的留存率可能会提升1%。这事儿大概帮公司保住了XX万的估值。”
  把你的每一项技术工作,都翻译成“钱”。翻译成收入,翻译成利润,翻译成估值。这就是CEO和投资人唯一能听懂的语言。当你能持续地用这种语言跟他们对话时,你在他们心里的形象,就从一个“花钱的”,变成了一个“能用一块钱办成三块钱的事儿的”财神爷。谁会把自家的财神爷往外赶?
image.jpg
  最后,说点最实在的。前面说的都是“术”。真正能保住你地位的,是“道”。这个“道”,就是你得跟公司的成长,同频。甚至,你要比公司的成长,快半步。
  公司在天使轮,你需要的是快速实现功能的能力。公司到A轮,你需要的是带十几个人团队的能力。公司到C轮,你需要的是搭建技术体系、培养人才梯队、制定三年技术战略的能力。公司要上市了,你需要的是保证信息安全、合规、能跟华尔街那帮人解释你技术壁垒的能力。
  你的能力,必须像俄罗斯方块一样,不断变形,去契合公司在不同阶段掉下来的那个“缺口”。你不能说,我就是个写代码的,我学不会管理。你也不能说,我就是个搞技术的,我不想懂业务。对不起。作为合伙人,你没有挑食的资格。公司需要你是什么,你就必须能变成什么。
  这很残酷,但这就是事实。你必须逼着自己,走出技术的舒适区。去学管理,去学产品,去学金融,去学演讲。去啃那些你以前觉得是“虚头巴脑”的东西。因为那些东西,共同构成了一个叫“商业”的玩意儿。而你,作为一个创始人,如果不懂商业,那你最终的命运,就是被商业本身给无情地吞噬掉。无论你最初的技术梦想,有多么光芒万丈。
(来源:知乎 作者:阿凯本凯-修罗道 图片:豆包AI)

上一篇:朋友圈传来未经证实的消息,高峰乡一90后小伙因偷情被杀
下一篇:《红楼梦》到底讲了什么,红学为什么突然之间偃旗息鼓了?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  • 公众号

    微信公众号

  • 微信

    站长微信

关于我们|手机版|玩慈利网 湘公网安备 43082102000138号 ( 湘ICP备12012604号-1 )

GMT+8, 2025-10-19 01:11 , Processed in 0.060106 second(s), 11 queries , Gzip On, Redis On.

Powered by Discuz! 在此致以诚挚谢意!

CopyRight © 2011-2025 wancili.com